1994年11月28日,《中华工商时报》刊登了一则广告。
那是一份招生简章:中欧国际工商学院(下称“中欧”)面向社会招录第一届工商管理硕士(MBA)研究生。
广告刊登的20天前,这所学校在上海宣告成立。
泛黄的报页显示着非同寻常的招录标准:大学本科毕业,两年工作经历,具有较高英语水平,能用英语听课、讨论、完成作业、撰写学术论文,全课程学费为3万元整——这是30年前的中欧标准。
30年后,始终与全球顶尖商业管理同频的中欧标准,托举着这所由中国政府与欧盟联合创立的年轻商学院,跻身世界顶级商学院梯队。在英国 《金融时报》(Financial Times)2024年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中,中欧Global EMBA(GEMBA)首次位列榜首。
围绕中欧,有诸多如今看来的“不可思议”:改革开放之初,中欧就定位成为一所符合国际管理教育惯例的独立商学院。上面那则招生简章也是中欧市场化运作的例证:为了MBA、EMBA、高管教育培训课程(EE)的招生,广告、招生咨询会、路演、公开宣讲等轮番上阵,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商学院闻所未闻的举措。
在中国管理教育界,中欧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商学院:第一个开设全日制英文MBA课程;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;第一个采用高淘汰率的面试方式招生;第一个与海外商学院交换学生;第一个签约引进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;第一个设立由企业赞助的教席等。
当不断融合的世界遇上持续开放的中国,中欧迎来了属于她的最好时代:随着国际往来的升温、经济活力的释放,中国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。30年间,鲜有一家商学院能与过去中国商业世界的崛起变化如此共振。
中欧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曾说:“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,要为中欧记上一笔。”
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口中的“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”,到今天实现三大洲五地(中国上海、北京、深圳,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)办学的全球化格局,生而全球化的中欧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:如何回应当前中国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,如何回应中国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和管理挑战,乃至回答商学院管理本身的变革之问,都是这所年轻商学院的新时代考题。